立秋勿貪涼 飲食切記少辛多酸

本文已影響4.5K人 

   立秋是24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是秋季6個節氣中的第1個,在每年公曆8月7日前後,太陽黃經135°,鬥指申位(西南方向)。立也,始也,立秋標誌着從這一天開始,將進入秋天,所以叫立秋。

立秋勿貪涼 飲食切記少辛多酸

    從立秋開始,早晚雖然開始有涼意,但中午依然很熱。所以立秋後依然要注意避熱納涼,早睡早起。

    《管子》中記載:“秋者陰氣始下,故萬物收。”中醫講究“天人相應”,立秋後,自然界的陽氣開始收斂、沉降,人應當開始做好保養陽氣的準備。專家提醒,秋季養生,凡飲食起居、運動鍛鍊、精神情志,皆以“養”和“收”爲原則:起居宜“早睡早起”,飲食需“少辛多酸”,鍛鍊宜輕鬆平緩,精神需安神養氣。

 

    夏秋之交病候有哪些特點?

    立秋到秋分之間,屬於“入地戶”,氣化由陽入陰,天氣漸涼,熱漸退晝漸短,夜漸長氣候由熱轉涼,大地逐漸轉爲收藏。所以,從立秋起,要開始養陽。

    第一,人體氣血也開始逐漸內收,表現爲呼吸、心跳逐漸變慢一些,新陳代謝也開始減慢,以適應與自然相應,髒氣開始內藏的需要。所以從立秋起,要開始養收。

   第二,夏秋之交,天氣忽冷忽熱,燥溼不調,寒溫難定,陰陽氣交不穩定,容易得病,所以就要養好生。

    第三,養生原則早臥早起、多做深呼吸,多吃潤肺生津之品。

 

    飲食調養:“少辛多酸”慎進補

    立秋是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也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爲陰盛的時期,是萬物成熟收穫的季節,也是人體陰陽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立秋時節爲人體最適宜進補的時候,人們可以根據這一節氣的特點,科學地攝取營養和調整飲食,以補充夏季的消耗,但不能“亂補”。

    在立秋過後,很多“苦夏”、在夏天裏食慾比較差的人,食慾逐漸好轉,因此主動或被動地開始貼秋膘;一些老人更講究主動貼秋膘。不過專家提醒人們,不要急着貼秋膘。因爲此時人的胃腸功能較弱,還沒有調理過來,如果吃太多的肉類等高蛋白食品,會增加腸胃負擔,影響胃腸功能。因此吃肉要適當,最好等到天真正涼下來以後,再多增加肉食。那些患有胃腸道疾病、高血脂、慢性中風等疾病的人,不宜攝入肉食太多。

    立秋進補的原則是“少辛多酸”,儘量少吃蔥、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以及辛辣、油炸、酒和乾燥的膨化食品等辛味之物,適當多食酸味水果和蔬菜以助養肝。要適當食用一些具有健脾、清熱、利溼的食物或藥物,可使體內溼熱之邪從小便排出,另能調理脾胃功能,爲中、晚秋乃至冬季健康奠定基礎。

    與肉食相比,葉類、花菜和部分瓜果蔬菜的淡補功效更爲突出,如茄子、鮮藕、綠豆芽、絲瓜、黃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都具有清暑化溼的功效。中醫養生還提倡立秋後每天早晨喝粥,粥利於健脾,可助脾胃滋陰,平衡健旺的陽氣。

    立秋之後還要謹記“秋瓜壞肚”。不論西瓜或香瓜、菜瓜,都不能任意多吃,否則會損傷脾胃陽氣。夏令大量食瓜雖不至於造成脾胃疾患,卻已使腸胃抗病力有所下降。立秋後再大量生食瓜果,勢必更助溼邪,損傷脾陽,腹瀉、下痢等急慢性胃腸道疾病就隨之發生。

    秋天的主要氣候特點是乾燥,空氣中缺少水分,人體同樣缺少水分。古代就有對付秋燥的飲食良方:“朝朝鹽水,晚晚蜜湯。”白天喝點鹽水,晚上則喝蜜水,這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養生、抗拒衰老的飲食良方。

精彩圖片

熱門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