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養結合如何佈局?政協委員熱議“老有所養”

本文已影響539人 

我國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有2.3億,佔總人口的16.7%,其中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約4000萬人,佔老年人口的18.3%,空巢老年人佔老年人口的51.3%。

——這是一組截至2016年底的數據。

醫養結合如何佈局?政協委員熱議“老有所養”

面對我國已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的現實,真正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關係到我國上億老年人安享晚年,也是每個家庭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推進醫養結合,加快老齡事業和產業發展。”
人口老齡化對社會發展產生哪些影響?我國養老產業還存在哪些不足?怎樣實現養老保險基金的可持續發展?我們來聽聽相關領域的政協委員怎麼說。

構建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

全國老齡辦提供的數據顯示,到2020年,中國的失能老年人將達到4200萬,80歲以上高齡老年人將達到2900萬,這對我國的養老服務和社會保障體系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全國政協委員、民建廣西壯族自治區委主委錢學明指出,從社會層面來看,世界上主要發達國家普遍是在經濟文化發達、人民生活水平富裕的情況下步入老齡化社會的,而我國在人均GDP尚未超過1萬美元的情況下就已進入了人口老齡化,“未富先老”狀況突出。“這將導致政府公共財政對老年事業支持不足,老年人購買養老服務的能力有限,養老服務業發展面臨着諸多現實問題和制約。”錢學明說,從個體層面來看,由於我國家庭日趨小型化,傳統的居家養老難以爲繼,加上人口流動性增強,“空巢老人”現象突出。

當前,我國的社會化養老服務業發展呈現出一種矛盾的現象:一方面公辦的養老機構供不應求,另一方面民辦的養老院大量閒置;一方面養老行業極缺乏醫療護理等專業人才,另一方面許多醫護人員寧願轉行也不願進入養老機構;一方面醫院醫療資源十分緊張,另一方面有些公費報銷的病人長期佔用醫院牀位。

“這種現狀可以理解爲,我國人口老齡化和民衆對養老需求的逐漸提高與我國養老服務供給能力不足、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之間的矛盾。”全國政協委員王欣建議,採取鼓勵措施以及傳統敬老養老文化宣傳,讓家庭成員主動承擔養老服務責任,構築起養老服務的第一道防線。此外,引導並鼓勵民營養老機構專業化發展,同時推動地方制定養老服務業發展規劃,明確准入門檻和產品標準,吸引社會和民間資金投入養老產業,從而逐步實現“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到位、養老服務和產品充足、老年人選擇空間充分”的養老服務目標。

“十三五”規劃提出,要“建設以居家爲基礎、社區爲依託、機構爲補充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許多委員對此建議,構建居家與社區服務相融合的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通力培養養老服務人才,廣泛吸納社會參與。

在錢學明看來,居家、社區、機構三種養老模式不應被割裂開來,而應該進行一體化創新。“未來的養老模式,應當實現兩個‘一體化’,即醫養結合,實現醫院和養老院一體化;居家養老、社區養老與機構養老相結合,實現三種服務一體化。未來的社區形態,應統籌建設由‘深度醫護區、老年公寓區、小戶型住宅區、大戶型住宅區’加‘公共服務核心區’組成的‘養老型城市社區’。這種靈活的、多功能的城市社區,爲同時滿足養老服務情感慰藉、生活照料和醫療護理三大需求創造條件。”錢學明說。

醫養結合如何佈局?政協委員熱議“老有所養” 第2張

爲養老加上“安全閥”

爲了讓更多人養得起老、放心養老、健康養老,必須構建穩定的、可持續性的養老金體系。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儘快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那麼,如何進一步擴大養老保險的覆蓋面?如何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的可持續發展?
北京市政協常委、北京市殘疾人聯合會執行理事會理事長吳文彥認爲,啃下“老有所養”在社會保障方面的“硬骨頭”,黨的十九大報告給出了明確的路徑和安排——即“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運用‘互聯網+’的手段,健全全民參保基礎數據庫,建立全民參保登記常態機制。”吳文彥說,通過精準管理和精準幫扶,加強宣傳引導和政策激勵,減輕貧困人員的參保繳費負擔。在個人參保自願的前提下,鼓勵參保人員多繳費,實現多繳多得。

除此之外,政協委員和專家們一致認爲,爲積極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現實,應儘快實現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全面推進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繼續完善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進一步規範職工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繳費政策,健全參保繳費激勵約束機制。

全國政協委員駱沙鳴說,應建立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險公共服務平臺,實行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劃轉部分國有資產充實社會保障基金,爲養老加上“安全閥”,實現協調發展和安全可持續發展,“不斷提升社會保障基金統籌層次,讓社會保障由‘碎片化’狀態迴歸到整體性、系統性的狀態,減少社保經辦機構的重複建設,通過改革逐步解決我國不同養老保險制度相對獨立、不易銜接、待遇差別較大的痛點。”

“發展社會化養老服務必須堅持‘公私要並舉、公辦保基本、民辦滿足多樣化需求’的原則。政府要在保證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基礎上,積極培育和管理好養老服務市場,糾正目前存在‘公辦盲目走向高端、民辦反而滿足低端’的現狀。”錢學明認爲,養老服務保障具有多層次、差異化的基本特點。因此,針對不同人羣在不同階段的不同需求,提供不同的養老服務,在兼顧社會公平的同時,提高養老保險使用效率。

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具有流動性要求高、風險承受能力較低的特點,不少政協委員和專家建議,必須合理配置資產,優化投資方式,加強對各類風險的識別、衡量、評估、監測和應對,真正把風險管控的措施細化並落實到位。推進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努力實現基金保值增值。

醫養結合如何佈局?政協委員熱議“老有所養” 第3張

“醫養結合”打通“最後一公里”

如何讓老年人活得更有“尊嚴感”?近年來,“有病治病、無病療養”的醫養結合新型養老模式在多地興起,將現代醫療服務技術與養老保障有效結合,打通養老服務的“最後一公里”,目前已成爲我國重點培育的養老服務新方向。

“醫養結合”指醫療資源與養老資源相結合,實現社會資源利用的最大化。其中,“醫”包括醫療康復保健服務,具體有醫療、健康諮詢、健康檢查、疾病診治和護理以及臨終關懷等服務;“養”包括生活照護、精神心理、文化活動等服務。2016年,醫養結合被納入《“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

“醫養結合”目前仍存在一些難點:養老機構、醫療機構和醫療保障業務多頭管理、權責不明晰,統籌難度大;養老機構對接醫保門檻高、有風險;醫院方面缺少動力和激勵政策;專業人員隊伍缺乏等。

“衛生、民政、人力社保等部門應加強協同配合,按職能制定完善配套政策。一方面降低養老機構接入醫保門檻,並完善相關監管措施,另一方面,發展長期護理保險,失能半失能老人醫療護理費用由護理保險基金支付。”吳文彥說。

駱沙鳴認爲,醫養結合是養老的最核心的內容,也是最基礎的服務模式。調研中,駱沙鳴對福建晉江梅嶺街道晉陽社區的智慧型居家養老服務站十分推崇。這家養老服務站藉助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智能硬件等技術,開發應用智能終端和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智慧平臺等,實現個人、家庭、社區、機構與健康養老資源的有效對接和優化配置,提供緊急援助、生活照料、家政服務等基本服務。養老服務站還爲社區的高齡失能、失獨老人提供智能腕錶,隨時測心率、計步、定位,如遇緊急情況可按鍵求助。

智慧型居家養老服務站以社區爲依託,有效整合社會服務資源,推動健康養老服務業智能化升級。“利用遠程醫療服務技術和‘互聯網+’技術,擴大有限的優質醫療資源服務和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的半徑,開啓‘互聯網+’醫養結合服務新模式。”駱沙鳴說。

精彩圖片

熱門精選